年初的補貼退坡,各大新能源車企還有“招架之力”,頂多是維持原價銷售。但電池原材料的上漲,卻令新能源車企“撐不住”了。因此,進入3月,以特斯拉為首,比亞迪、小鵬、五菱為伍,一批又一批的新能源車企陸續(xù)發(fā)出漲價通知,各車型都迎來不同幅度的增長,少則數千,多則過萬。如此高的漲價幅度,在此前的新能源車發(fā)展進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,因而令聚光燈再次射向新能源車市場。
理想汽車創(chuàng)始人李想曾表示,動力電池漲價并非個體現象,而是行業(yè)普遍趨勢,在第二季度,將有更多品牌會發(fā)布漲價消息。此次動力電池原材料的上漲有多狠?新能源車漲價是長期現象還是短暫陣痛?面對動力鋰電池漲價,各車企又有什么應對措施?這一系列問題,也許能在下文找到答案。
電池原材料漲幅“非常離譜”
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組以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為主,其中,三元鋰電池擁有密度高、容量大的優(yōu)點,是不少車型的主流使用方案;而磷酸鐵鋰電池則有著安全性高、成本較低的優(yōu)勢,是比亞迪及部分車企所青睞的選項。
三元鋰電池是一種以鎳鈷元素為正極材料、以錳鹽或鋁鹽作穩(wěn)定化學架構的鋰電池,主要分為鎳鈷錳(NCM)和鎳鈷鋁(NCA)。在鎳鈷錳電池中,又分為NCM111、NCM523、NCM811多種形式,其中的數字代表的是鎳鈷錳的比例。鎳含量越高,電芯的能量密度越高,容量則越大,因此不少看重長續(xù)航的中高端車型,采用的都是NCM811電池。
受近期俄烏戰(zhàn)爭影響,國際鎳價突飛猛漲,李想甚至用“非常離譜”形容漲幅。據相關投行預估,鎳價的上漲,將直接導致一臺純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增加1000美元,約合六千多人民幣。
除了鎳價上漲,鈷價也同樣飆升。截至3月28日,國內電解鈷現貨均價報57萬元/噸,較去年初售價漲了超93%;而鈷粉的價格也創(chuàng)下近三年的新高,現貨均價報64.8萬元/噸。以一輛生產特斯拉車型為例,其需消耗13.68公斤的鈷,成本增加了七千多元。由此可見,電池組原材料鎳、鈷的價格上漲,對新能源車制造成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。
三元鋰原材料激增,給了磷酸鐵鋰突圍機會?
鎳、鈷的價格上揚,導致三元鋰電池成本激增,是否令磷酸鐵鋰電池有了突圍的機會?很有可能。磷酸鐵鋰電池材料的價格雖然不及鎳、鈷等金屬高,但漲幅同樣不低。
磷酸鐵鋰的生產價由原來不到10萬元/噸的價格,上漲到目前超15萬元/噸,漲幅接近六成,同樣驚人。因而,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路線的比亞迪,早在3月中便發(fā)布了漲價消息,只是漲幅沒有特斯拉、小鵬的大。
原材料的上漲,對于三元鋰電池的影響*大,若價格持續(xù)上漲,將有更多的新能源車企轉投磷酸鐵鋰電池陣營。
在國內目前銷量前十的新能源車型中,絕大部分車型都提供磷酸鐵鋰電池的版本,比亞迪更是其中的“忠實擁躉”。雖然磷酸鐵鋰電池組的容量密度不及三元鋰電池高,但得益于CTP技術的出現,令磷酸鐵鋰電池在能量密度上有了“叫板”三元鋰電池的實力,像是搭載“刀片電池”的比亞迪唐,已經擁有565km的NEDC續(xù)航能力。
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,將逐漸成為動力電池市場的主流技術路線,除了比亞迪、寧德時代,LG新能源也正開發(fā)磷酸鐵鋰電池,預計今年底在國內投產,將進一步擴大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場份額。
實際上,除了改走磷酸鐵鋰路線,部分車企也提出了新的電池應用方案。像是蔚來在去年推出“三元鐵鋰”電池包,將三元鋰電芯和磷酸鐵鋰電芯以混合排布的方式組合,在增加電池容量的同時,降低制造成本,做到兩兼顧。
而寧德時代也將資源相對豐富的鈉加入到動力電池中,研發(fā)出鈉離子電池,有效地降低電池成本,同時增加安全性。據悉,*代的鈉離子電芯體量密度達到160Wh/kg,高于刀片電池,而第二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200Wh/kg,預計2023年開啟商業(yè)化應用。
“中間商賺差價”才是原材料上漲的原罪?
導致新能源車成本上漲的原因絕不僅電池原材料一項,俄烏兩國除了掌控大量電池原材料資源外,還控制制造芯片、汽車線束等相關原材料資源。其中,俄羅斯諾里爾斯克鎳業(yè)公司是全球*大的鎳生產商,年產鎳量占全球一成左右的份額,而整個俄羅斯的純鎳供應量更是占全球15%的份額,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全球芯片所需的原材料氖氣有七成以上都來自烏克蘭,而全球40%的鈀金屬由俄羅斯掌控。在戰(zhàn)爭、疫情、政治制裁等外部不利因素的持續(xù)影響下,電池原材料將呈持續(xù)增長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,短時間內難以出現回落跡象。
即便有平替選擇,三元鋰電池仍是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不可或缺的角色,因此,中長期如何維穩(wěn)原材料價格,是電池制造商乃至車企值得深究的課題。除了上述提到的外部因素影響價格,原材料上游企業(yè)也是影響原材料的重要部分。諸如贛鋒鋰業(yè)、天齊鋰業(yè)等企業(yè),今年初的營收和利潤都有大幅的增長。
換言之,在動力電池漲價的過程中,上游企業(yè)控制了主要的利潤,而高成本則轉嫁至車企和消費者端。外部因素雖不可控,但內部可通過成立相關的貴金屬原材料聯盟,與上游企業(yè)提出議價,從而降低成本。
相比此前的市場不買賬、消費者不認可、接受程度低等問題,新能源車企真正的發(fā)展瓶頸才逐漸顯露出來,對于以電池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而言,原材料的波動,不僅影響車型的生產,更可能掣肘車企的長遠發(fā)展。相比擔憂石油危機而摒棄燃油車型,無法掌控原材料的新能源車才是真正的被“捏住喉嚨”。